刷新医疗理念 提升医疗水平——参加首期“黔医人才计划”培训结业感悟
在院领导的关心下,2016年11月9日,我有幸成为“黔医人才计划”的第一期学员,并在北京天坛医院开始为期一年的学习。 经过启动会和两天集中培训后,贵州省第一期70名学员来到北京,开展了紧张的学习。 进入北京天坛医院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乱”,由于天坛医院准备搬新院区,因此,周围在拆迁,人多车多。来到病房后的感觉是“差”,心想,如此的医院条件,还不如毕节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天坛医院病人最多的时候,6个病人住一间病房,最少也是3个人,医生值班室也只有十来平米,放两个上下铺床,一张桌子,很是狭小,就连主任办公室也一样,很难想像全国知名的专家,竟是这样的工作环境。可真正进入工作状态,感受了专家们的学识和手术技巧之后,我突然想起梅贻琦先生说的:“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在大楼,而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天坛医院就是这样的医院。在天坛医院,大牌教授们不但学术水平高、手术上精益求精,而且为了一根血管,他们可以花一个小时去一点一点分离,最后完整保留,这也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一台接一台手术练就出来的功夫。 专家们辛苦,年轻医生也非常忙累,一般8:00钟准时到科室交班,交班后手术病历讨论和手术安排,交班结束后上级医生查房,查完病房管床医生或执行主治医师要进手术室(执行主治医师相当于我们的总住院医师,负责科室排班、把手术病人情况提交给病区主任、手术开关颅、收集影像资料等科室事务),核对病人麻醉,一般执行主治医带领管床医生开颅,如果管床的是副高以上的高年资医生,则管床医生带着研究生或进修医生开颅,大约10:30分,主刀医生到手术室开始核心的手术部分,进修生或研究生则通过手术室内显示器观看手术,手术结束后,再由管床医生或执行主治医关颅,各级医生分工明确,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大约下午1到2点钟,第一台手术结束后,便开始第二台手术。神经外科一病区、四病区、五病区基本上每天有4台手术,其他少的病区每天也有2台,神经外科12个病区,每天大约有40台手术。下手术后,吃完饭也顾不上休息,接着就是下医嘱、写病历,办理出入院,和病人家属交待病情等等。除了值班管病人,还要看文献、写论文,大多数的副高级职称都在各专业组之间轮转,辛苦是必须的。即使累,他们在年轻医生培养上仍要求严格,年轻医生都是择优博士,理论自然扎实,英语水平又高,再加上病人多、手术多,上级医生一个带一个,各种手术入路和基本操作提高很快,经过5-10年的培养,优秀的医生就凸显出来了,保证了他们持续的发展趋势。 除了临床工作,天坛医院的学习气氛浓郁,每周二、周五各专业组都要轮流讲座,总结自己做的手术,结合新的文献资料,提炼后分享给大家,讲课结束后讨论热烈,医生之间提问既有礼节又不留情面,让我们学到知识的同时,领略到科学的真谛和学者的胸怀。尤其是术中电生理监测、术中B超、血液回收、术中病理、术中导航、术后复苏、转送病人等等,虽然工作繁杂,但有条不紊,医生、护士、配送人员配合娴熟,简洁高效。医疗质控优良,床位使用率、周转率、输血、用药等非常规范,德业相劝,教学相长,大家互相促进,学科不断发展。 在天坛医院一年,我观看了280余台手术,参加了近40场学术讲座,阅读了4本专业书籍,近距离接触了国内大牌专家和各级医生,从理论知识到手术技巧都有了一定提升,也给自己开了一扇“窗”。原来,“大专家”都是从小医生一步一步起步的,他们在学习上的精神、技术的精益求精,一直启发着我不断提升自己。 (神经外科副主任 席东海) [核稿:周文波 责编:刘家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