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蘑菇科普(二)

发布时间:2020-07-30 作者:

由于野生蘑菇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我国一些省份消费野生蘑菇的市场非常火爆,故误食毒蘑菇的事件频频发生。据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2004-2014年报告显示,11年间共报告毒蘑菇中毒事件576起,致3701人中毒,死亡786例,病死率为21.24%,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

蘑菇中毒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七种类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损害型、横纹肌溶解型、溶血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光敏性皮炎型[2]

一、急性肝损害型蘑菇中毒

多在进食后数小时至30小时发病,也有少数在半小时内发病。早期可出现明显的胃肠道症状,轻者脏器损害不严重,直接进入恢复期。多数患者在胃肠道症状消失后1-2天呈现“假愈期”,此时谷丙转氨酶升高,之后再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纳差、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及出血倾向,少数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少尿、无尿等。经积极治疗,2-3周后可逐渐恢复,部分患者可出现爆发性肝损害,最后因肝性脑病、呼吸和循环衰竭死亡。该类型是造成我国毒蘑菇中毒死亡的最主要类型。

何为假愈期

在急性肝损害型毒蘑菇中毒中,患者进食毒蘑菇后0.5-30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经过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患者自觉康复。几天后患者再次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纳差、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等症状,肝功能检查示谷丙转氨酶急剧升高,提示出现肝损害。在医学上“自觉康复”的这段时期称之为“假愈期”。“假愈期”常常会让患者、家属或大夫忽视了病情的严重性而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常可造成严重后果。因此,特别提醒注意!

灰花纹鹅膏 (Amanita fuliginea)

分布及生境:广泛分布于华南和华中地区。夏秋季生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地上,群生。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型至中等。菌盖深灰色、暗褐色至近黑色。菌柄上部或顶部生有灰白色菌环,基部有白色近球状的菌托。

中毒表现及处理:剧毒。含有鹅膏毒素,造成急性肝损伤,常出现假愈期。目前无特效解毒剂,中毒后立即就医。近年来该种引起的中毒事件频发,19942012年在我国湖南、江西等地发生33起因误食此菌中毒事件,导致350多人中毒,其中79人死亡。



黄盖鹅膏 (Amanita subjunquillea)

俗称:黄罗伞

分布及生境: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单生。

形态特征:菌盖直径为3-6cm,呈黄褐色、污橙黄色至芥黄色。白色菌环生在菌柄上部或顶部,菌柄上长有纤毛状鳞片,基部呈白色近球状菌托。

中毒表现及处理:剧毒。含有鹅膏毒素,造成急性肝损伤,常出现假愈期。目前无特效解毒剂,中毒后立即就医。



鳞柄白鹅膏菌(Amanita virosa)

俗称:白罗伞、白毒伞

分布及生境:分布于吉林和河南。夏秋季生于壳斗科、松科植物组成的混交林地上,单生。

形态特征:菌盖直径5-10cm,呈白色,中央常有钝凸并呈米色,平滑。菌柄长8-16cm,呈白色并有白色鳞片,上部生有白色菌环,基部生有白色近球状菌托。

中毒表现及处理:剧毒。含有鹅膏毒素,造成急性肝损伤,常出现假愈期。目前无特效解毒剂,中毒后立即就医。



肉褐鳞环柄菇 (Lepiota brunneoincarnata)

俗称:肉褐鳞小伞、肉褐鳞小菇

分布及生境:分布于华北、西南和华中等地。夏秋季生于阔叶林林地上,群生或单生。

形态特征:菌盖直径2-5cm,呈白色或污白色,中央有低的钝凸,被有灰褐色、暗褐色至黑褐色的同心环状鳞片。菌柄呈污白色,无明显菌环,仅有一个像菌环的膜质区,与盖表同色,环区上部具白色纤毛,以下部分具与菌盖鳞片同色的鳞片,基部膨大。

中毒表现及处理:剧毒。含有鹅膏毒素,造成急性肝损伤,常出现假愈期。目前无特效解毒剂,中毒后立即就医。20018月在河北省沧州市发生5人误食中毒,其中3人死亡。



条盖盔孢伞(Galerina sulciceps)

分布及生境:分布于北京、江西、贵州和云南等地。夏秋季生于腐木上,单生。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菌盖直径1-4.5cm,黄褐色至浅茶褐色,肉质薄如膜且有韧性,边缘更薄,可见菌盖下的菌褶的纹。菌褶稀,与菌盖同色;菌柄圆柱形或基部稍膨胀,实心,黄褐色至浅茶褐色。

中毒表现及处理:剧毒。含有鹅膏毒素,造成急性肝损伤,常出现假愈期。目前无特效解毒剂,中毒后立即就医。201411月湖北发生一起2名小孩误食导致1人死亡的中毒事件。



二、急性肾损害型

多在进食6-24小时发病,少数可达48小时以上。初期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随后出现急性中毒性肾损伤,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生化见肌酐和尿素氮明显升高,少数可伴有肝损害,严重者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目前无特效解毒剂,中毒后立即就医。

假褐云斑鹅膏 (Amanita pseudoporphyria)

分布及生境: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夏秋季生于各种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群生。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直径5-15cm,淡灰色、灰色至灰褐色。菌柄白色,菌柄顶部至近顶部生有白色菌环,基部生有白色,棒状、腹鼓状至梭状大菌托。

中毒表现及处理:剧毒。含有毒素2-氨基-4,5-己二烯酸。是我国造成急性中毒性肾损害的主要品种之一。



赤脚鹅膏 (Amanita gymnopus)

分布及生境:分布于湖南、台湾、广东和云南等地。夏秋季生于各种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群生。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直径5.5-11 cm,白色、米色至淡褐色。有硫磺气味或稍辣。菌褶离生,米色至淡黄色,成熟后为黄褐色。菌柄白色,菌柄顶部生有白色菌环,菌环下部有时有一个贴生的小菌环,基部宽棒状至近球形,下部近光滑。

中毒表现及处理:剧毒。含有毒素2-氨基-4,5-己二烯酸。也是我国造成急性中毒性肾损害的主要品种之一。



三、横纹肌溶解型

多在进食毒蘑菇15分钟至2小时发病,初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6-12小时后出现出血尿或血红蛋白尿、肌肉痉挛性疼痛、肌酸激酶急剧增加等横纹肌溶解的症状,最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中毒后立即就医。

亚稀褶红菇 (Russula subnigricans)

分布及生境:分布于甘肃、广东、贵州、湖南、江西、云南和海南等地。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及混交林地上分散或成群生长。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型至大。菌盖灰白色、浅灰色至煤灰黑色,边缘色浅而内卷,无沟纹;菌肉白色,受伤处变红而不变黑。菌褶直生至近延生,稍稀疏,浅黄白色至浅奶油色,受伤后变红而不变黑;菌柄偏生,圆柱形,污白色、浅灰白色至灰黑色。

中毒表现及处理:剧毒,含有毒素为环丙-2-烯羧酸,导致横纹肌溶解。是我国造成横纹肌溶解的主要品种之一。



油黄口蘑 (Tricholoma equestre)

分布及生境:分布于黑龙江、江苏、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型至大。菌盖宽5-10 cm,淡黄色、柠檬黄色,具褐色鳞片,粘,边缘平滑易开裂。菌肉白色至带淡黄色,稍厚。菌褶淡黄色至柠檬黄色,稍密,弯生,不等长,边缘锯齿状。菌柄圆柱形,淡黄色,具纤毛状小鳞片。

中毒表现及处理:剧毒,导致横纹肌溶解。也是我国造成横纹肌溶解的主要品种之一。



四、溶血型

多在进食后30分钟至3小时可出现症状,初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痛和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之后出现腰部酸痛、血红蛋白尿、贫血、黄疸等急性溶血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急性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死亡。目前无特效解毒剂,中毒后立即就医。

卷边桩菇(Paxillus involutus)

俗称:卷边网褶菌

分布及生境:分布于东北、西南地区。春末至秋季生于杨树等阔叶林地上。群生或散生。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型至大型。初期半球形至扁半球形,后渐平展,中部下凹呈漏斗状,边缘内卷,黄褐色至橄榄褐色,湿时稍黏,成熟后具少量绒毛至近光滑。菌褶实密,有横脉,靠近菌柄部分的菌褶间连接成网状,黄绿色至青褐色,伤后变暗褐色。

中毒表现及处理:有毒,生食或未完全煮熟可导致溶血。是我国造成溶血型的主要品种之一。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审稿:付红英  核稿:邹毅  责编:刘家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