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韦柳密 文/图) 近日,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成功为一名胎龄31+1周、体重1400g的早产儿完成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至此,一直困扰新生儿科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输液难题得以突破。
PICC置管术是利用一根细长、柔软且可以弯曲不易打折的导管,为患儿中长期输液或输注刺激性药物提供静脉通道的一项技术,其操作过程较复杂,技术水平要求高,且存在一定风险,一直是困扰新生儿科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输液的难题。
置管术情景
PICC置管术在成人护理领域已开展多年,在肿瘤化疗、肠道外营养及危重病人抢救等诸多护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低体重早产儿来说,因其个体发育不成熟,皮肤娇嫩,血管细小,静脉穿刺难度大,加之静脉血管壁薄,高浓度营养液刺激大,容易引起静脉炎、液体外渗,严重者可导致局部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增加患儿痛苦和感染机会,加大护理工作难度。因此,低体重早产儿静脉穿刺及护理一直以来都是新生儿护理领域的一大挑战,其广泛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置管成功后护理人员对导管进行日常维护
该例PICC置管术在新生儿科的成功开展,新生儿科PICC护理攻关小组在该科主任许萍及护士长梅灏的带领下,不仅解决了新生儿输液的难题,避免了反复穿刺所造成的患儿感染等并发症,还将减少穿刺造成的人为过度刺激,降低患儿氧和能量的消耗以及输液外渗的风险,保证了低体重儿静脉输液和静脉营养的通畅性,减少早产儿住院时间,可大大提高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救治成功率。也标志着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静脉治疗技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对医院静脉输液技术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填补了毕节市在此项技术上的空白。
[核稿:周文波 责编:杜魏岑]